深调研、寻红韵、谋振兴:湖南农大实践团助力统溪河红色文化传承(组图)
发布时间 : 2025-07-18 发布作者 : 贺佳 丁永康
盛夏七月,湖南农业大学团委 “红韵星火” 实践团循着红色足迹,用文字打捞岁月深处的记忆,以调研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连日来,实践团将口述资料整理成八个鲜活故事,汇编为《红韵统溪故事集》,并与同步完成的调研报告《统溪河村乡村治理与产业振兴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一并呈现,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绚丽绽放。
踏遍乡野: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的温度
6日清晨,实践团成员朱思敏来到村委资料员贺婧的办公室,倾听那些藏在泛黄的档案册与斑驳的老照片间的村落往事;午后,她又来到村部办公楼,与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肖典松促膝长谈,从政策落地的细节到乡村治理的难点,朱思敏一笔一划记录着基层干部的实干足迹。
次日晌午,实践团成员围坐在 “乡土文化守灯人”一旁,听她讲述四十载教书育人的坚守以及退休后笔耕不辍记录红色故事的初心。“红军长征时在溆浦的脚印,是咱统溪河最珍贵的家底。”向庭信老人翻着自己撰写的手稿,眼中闪烁着对文化传承的热忱。这些鲜活的素材,成为了《红韵统溪故事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统溪河村农产品展销中心,一件件当地特色农副产品映入眼帘。李鑫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从腊肉的古法腌制工艺到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详细了解本土特产如何从田间地头走向千家万户。随后,实践团来到村委,先后采访村支部书记舒成会、村支部副书记舒采东,从村级组织建设到集体经济发展,梳理乡村治理的 “统溪河经验”;同时,刘月媛、曹家骏走进统溪河镇学校,与校长张克云探讨红色文化如何融入校园素质拓展教育;傍晚时分,李鑫、朱思敏、肖宇孜穿梭在村民院落,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看孩子们对家乡发展的期盼,让调研成果更接 “地气”。
笔耕不辍:让红色故事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寒风掠过二都河河面,贺龙将军率领的工农红军沿着河岸向北行进……” 翻开《红韵统溪故事集》,《油箩滩上的援手》一文以细腻笔触还原了 88 年前的温暖瞬间:1935 年 12 月,红军行至统溪河油箩滩,见木帆船在激流中挣扎,十余名战士当即加入拉纤队伍,与艄公、纤夫合力冲出险滩。船泊稳后,艄公抱拳致谢,战士们笑着归队,那面鲜红的军旗与村民感激的目光,在寒风中交织成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图景。
据悉,故事集共收录八篇作品,目录涵盖《诗溪江劝学》《红二、六军团长征在溆浦》《倒水竹林的红色印记》《二都河奋斗桥:跨越天堑传红魂》《红色标杆 — 向光明》《文教标杆 — 向庭信》《统溪河实践札记》等,既有革命年代的烽火记忆,也有新时代乡贤的担当故事;既记录了红军与百姓的鱼水情,也传承了村民不等不靠、奋斗兴村的精神。
“这些故事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流淌在统溪河人血脉里的精神密码。” 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整理过程中,他们反复核对细节、走访见证者,力求让每一个故事都经得起时间检验。他们希望通过文字,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智汇振兴:为乡村发展提供青春方案
《统溪河村乡村治理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协同发展路径研究》系统分析了统溪河村在四村合并后资源整合、环境保护创新、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的治理成果,也指出了资金短缺、劳动力不足、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等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创业扶持吸引劳动力回流、深挖红色文化与民俗资源”等贴合村落实际的可行建议,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
实践团的调研像一面镜子,让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发展中的潜力与不足,村支部书记舒成会说,报告中关于 “文旅融合”“品牌打造” 的建议,为村里下一步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些年轻人带来的不仅是调研报告,更是青春的活力与创新的思路。
此次实践调研中,实践团挖掘整理红色故事,探索乡村发展的路径,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乡村沃土上持续传承、焕发新生。